历史上真实的商鞅,其实是一个“而秦人不怜”的人
来源:ufo110线索网(www.ufo110.net) 人类未解之谜
《大秦帝国》让很多人认识到了商鞅,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法家学者,果敢、为国、为民。但毕竟小说是艺术,它把商鞅美化成一个“完美”的人。不可否认,历史上真实的商鞅确实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,但同时,他也是一位轻视人民生命的政治家。
战国时期,群雄并起。公元前361年,秦孝公即位。当时,秦国地处雍州,很偏僻,被山东六国视为蛮人,不被允许参加中原联盟和大国之间的会议。此前,秦已历经几代君王动荡,国弱民穷,百姓私斗,邻国魏国趁机夺取河西之地,民风愚昧。
秦孝公因内忧外患而蒙羞。即位之初,就颁布法令,广纳贤才。魏国的卫鞅他听说了这个命令,西行到秦国,通过孝公嬖臣景监四见孝公,说以帝道、王道、霸道与强国之术。孝公采纳了后者,任命商鞅并开始政治改革。接下来我们都知道,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潮流,使秦国富强。
然而,对于商鞅的评论,后世学者众说纷纭,现在有两派立场,即“商粉”和“商黑”。尽管商鞅在政治改革方面的伟大是毋庸置疑的,但他的为人却令人难以认同。《大秦帝国》中,秦惠文王车裂商鞅的时候,老百姓来送别商鞅,甚至有的老百姓也跟着赴死了。但在真实的历史中,老百姓并不感到惋惜。根据《战国策秦策》:商君归还,惠王车裂之,而秦人不怜。短短一句话,《大秦帝国》中深受人民爱戴的商鞅的形象,被彻底撕裂。
为什么历史上真实的商鞅,最后只得到“而秦人不怜”的评价?其实,这跟商鞅自己的想法有关系。在《商君书弱民》中,商鞅把他对人民的蔑视表现得淋漓尽致。在商鞅看来:“民弱国强,国强民弱。故有道之国,务在弱民。朴则强,淫则弱。弱则轨,淫则越志。弱则有用,越志则强。”虽然这只是商鞅强国的手段之一,但从他把老百姓当成“工具”的那一刻起,就注定了得不到老百姓的怜悯。
历史上真实的商鞅,对于商鞅的思想和行为,司马迁极为反感,甚至认为他死有余辜。为国君统治老百姓而制定如此严苛的法律,也是“而秦人不怜”的重要原因。